【荷蘭Day8-2】阿姆斯特丹:國立博物館(Rijksmuseum)

「國立博物館(Rijksmuseum)」又名國家博物館,是荷蘭規模最大、收藏最豐富、遊客人數最多的博物館,地位就好比我們的故宮博物院。
國立博物館和遊客人數排第2的梵谷博物館比鄰而居,都座落在博物館廣場(Museumplein)上,方便遊客一網打盡。
如果你問我,萬一真的只能二選一,應該要去哪一家呢?
這就像OO和XX同時落水,要救哪一個的問題一樣,很難很難回答啦!(奔逃………….)

 


▲國立博物館成立於1800年的海牙,直到1885年才搬到阿姆斯特丹的現址。
建築物由荷蘭知名建築師「皮埃爾.庫貝(Pierre Cuypers)」所設計,採用哥德式混合文藝復興式的風格,他另一個重要作品即是阿姆斯特丹的中央車站。


▲門口前方的廣場上有個「I amsterdam」字母雕塑,slogan充滿巧思,是很受歡迎的拍照景點。


▲博物館正中央的地面層有一個自行車廊道連接廣場和外部的馬路,是當初改建時自行車騎士聯盟極力爭取的結果,可見單車族在荷蘭的力量有多強大,雖然在我們外國人看來是很不可思議的設計。


▲外牆上的雕刻。


▲建物中央是個寬闊的內庭,紅磚砌成的展示廳環繞在周圍。


▲自然光從天井上方灑落下來,十分明亮舒適。


▲前方那個有很多大拱形窗的空間就是給自行車通過的廊道。


▲售票處。


▲原本票價一人要€15,不過我們用Holland Pass的鬱金香卷兌換所以免費,當然現在(2016年)又漲到€17.5了~


▲那個方方正正的門即是進入展示廳的入口。

國立博物館的收藏非常豐富,從史前時代的文物到現代藝術都有,花一整天也不一定看得完。
我們到的時候已經將近下午3點,離5點關門的時間只剩2個小時,所以只能以走馬看花的方式快速瀏覽其中幾個廳。
如果你時間更有限,建議直接參觀2F,因為荷蘭黃金時代(1600-1700年)最重要的幾幅繪畫都在此。

我們從0層樓、最靠近售票口的0.1展示廳開始逛,以下的幾幅作品只是剛好被我拍到,不一定是該展示廳最具代表性的傑作。
另一方面,由於收藏品太多,需要輪番展示,除了那幾幅重量級的鎮館之寶外,每隔一陣子去看到的可能都會不太一樣。
還有,國立博物館內部完全可以隨你拍照,然後官方網站也有清晰畫素又高的圖片可以下載。

 

Middle Ages and Renaissance(1100-1600)
中世紀前期基督教信仰對人民的生活影響極大,就連藝術創作也都脫離不了宗教主題。
如果對基督教沒興趣的人,可能也會覺得這時期的藝術品很單調無聊。
15世紀時,人們重拾對古典文化的興趣,人文主義和宗教改革的興起也改變人們的世界觀,尤其藝術成就更是影響後世極深,史稱「文藝復興時代(Renaissance)」。


▲「聖母子(Virgin and Child)」。


▲「拉撒路的復活(The Raising of Lazarus)」,作者 Aertgen Claesz van Leyden(1498-1564)。


▲「耶穌降生(The Nativity)」,作者Hans Kamensetzer。


▲荷蘭納爾登(Naarden)的聖維特教堂拆下來的中世紀琴箱裝飾木片,原本應該都是有塗漆的。


▲「七件善事(The Seven Works of Mercy)」。
畫作顯示了好的基督徒應該如何幫助那些需要的人,另外觀眾也可以從圖中窺見1500年左右的荷蘭城市風貌。


▲「戰鬥的裸體(Battle of the Nudes)」, 作者Antonio Pollaiuolo。
在畫面中央的二位持劍戰士互為鏡像,彷彿從不同的角度表現同一個雕刻人物,是文藝復興時期最具企圖心的版畫之一。


▲「父子雙肖像畫(Portraits of Giuliano and Francesco Giamberti da Sangallo)」, 作者Piero di Cosimo。
左邊是佛羅倫斯有名的建築師Giuliano da Sangallo,右邊是他爸爸,既是建築師也是音樂家。


▲「儲備充足的廚房(The Well-stocked Kitchen)」,作者 Joachim Bueckelaer。
這幅畫的重點不在這些豐盛的肉類、蔬果、鍋碗瓢盆,而在背景中央那一小搓人,是耶穌正在拜訪瑪莎和瑪麗(Martha and Mary)的家。


▲「6位布商工會的理事(Six Wardens of the Drapers’ Guild)」, 作者Pieter Pietersz。
為了不讓畫面太過單調,所以給他們不同的手勢。

 

The 19th century (1800–1900)
19世紀荷蘭成為一個王國,並持續到現在,見證了科學重大的突破和現代化,隨著時代的演進繪畫也變得愈來愈有各自的特色。


▲接著來到1F,就從1.12的「滑鐵盧大廳(Waterloo)」開始吧~此大廳就因有著滑鐵盧戰役這個巨幅畫作而命名。


▲「滑鐵盧戰役(The Battle of Waterloo)」,作者Jan Willem Pieneman,完成於1824年。
1815年的滑鐵盧戰役是歷史上最有名的戰役之一,荷蘭和英普聯軍擊敗了拿破崙指揮的法軍,這標誌著拿破崙帝國的徹底覆滅。
畫面中央的英荷聯軍指揮官威靈頓公爵(Duke of Wellington)正收到普魯士大軍即將趕來協助的消息,畫面左邊躺在擔架上的是荷蘭王儲,後來的國王威廉二世(King William II)。


▲「巴黎的碼頭在盧昂(The Quay de Paris in Rouen)」,作者Johannes Bosboom,完成於1839年。
在浪漫主義時代,風景如畫的法國城市盧昂的是藝術家們的熱門去處。
他們喜歡中世紀建築,並認為大教堂是純粹基督信仰的表現。


▲「五位爪哇法院官員(Five Javanese Court Officials)」。
「人要衣裝」的格言在印尼也是被奉為圭臬。
服裝的樣式和圖案不僅代表他們來的地區,也顯示出他們的階級。


▲「堤圍水道上的風車(A Windmill on a Polder Waterway, Known as ‘In the Month of July’)」,作者Paul Joseph Constantin Gabriël(1828-1903),完成於1889年。
作者是海牙畫派的成員之一。
海牙畫派是荷蘭畫家集團,1860-1900年間活躍於海牙。
他們致力於用寫實手法來繪製風俗畫和風景畫,以表現他們所熟悉的民間生活和環境,並揭示其本質。


▲「阿姆斯特丹的羅金街(The Rokin in Amsterdam)」,作者George Hendrik Breitner(1857-1923),完成於1897年。
作者是阿姆斯特丹印象派的著名代表人物,因為寫實風格的街道和港口而名噪一時。


▲「自畫像(Self-portrait)」,作者Vincent van Gogh(1853-1890),完成於1887年。
國立博物館也有收藏幾幅梵谷的作品,不過要是你剛從隔壁的梵谷博物館過來,難免會覺得沒什麼 XDD。


▲「農場小屋(Farm Cottage)」,作者Vincent van Gogh(1853-1890),完成於1890年。
梵谷生前最後兩個月,在奧維的精神療養院時期所畫,印象中他很少有這種綠色調的作品。

 

The 17th century (1600–1700)
17世紀是荷蘭的黃金時代,不管是貿易、科學、藝術等等都執世界之牛耳,當時阿姆斯特丹的地位就好比現在的紐約。
這個時期的藝術作品可說是國立博物館的精華,就在博物館2F的各個展示間,所以時間不夠的人就直接從2F開始逛吧~


▲大廳(Great Hall)。
欣賞的重點在於拱型天花板、彩色馬賽克玻璃窗戶、牆壁和地板上細緻的裝飾描繪。


▲2.22展示廳有許多台夫特藍陶(Delftware),配色雖然是受中國青花瓷影響,但荷蘭人自己又創造了一些詭異的造型 :P。


▲「阿姆斯特丹感化院和濟貧院的評議員(The Regents of the Spinhuis and Nieuwe Werkhuis, Amsterdam)」, 作者Karel Dujardin。


▲庫貝圖書館(Cuypers Library)。
如果你記憶力夠好應該記得前面有提到,「皮埃爾.庫貝(Pierre Cuypers)」是設計國立博物館的建築師,該圖書館是荷蘭規模最大,歷史最悠久的藝術史庫。


▲2.15展示廳,正中央擺放著17世紀晚期荷蘭戰艦William Rex的模型,實際尺寸大約是這個的12倍。


▲門上方這個東西你絕對猜不出來是什麼!
這本來是英格蘭國王查理二世(Charles II)的皇家旗艦船尾上的雕刻裝飾,1667年第二次英荷戰爭時荷蘭海軍在倫敦捕獲這艘旗艦,並拖到荷蘭附近的北海報廢,只留下船尾這個裝飾以紀念荷蘭的勝利。


▲終於我們來到「Night Watch」展示廳啦~鎮館之寶 – 林布蘭1642年的曠世名作「夜巡(Night Watch)」即懸掛於此。
就像故宮的翠玉白菜周圍總是一堆遊客,夜巡前面也是無時無刻擠滿人潮,根本不可能拍到畫的全貌。


▲「夜巡」的正中央部分。
此畫所描繪的其實是白天隊長與副隊長(畫面中間兩位人物)的景象,因光線昏暗而被誤為是描繪夜間,畫中人物確有其人。
林布蘭一改以往肖像畫中人物按照尊卑順序排列的原則,另闢蹊徑作出舞台化的效果,並讓光線打在特殊細節上。
著重光影效果的繪畫技術讓人物栩栩如生,也深深打動人心。


▲「林布蘭(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)」於1606年7月15日誕生在荷蘭共和國時期的萊登(Leiden),是歐洲巴洛克藝術的代表畫家之一,也是17世紀荷蘭黃金時代繪畫的主要人物,被稱為荷蘭歷史上最偉大的畫家。
雖然在台灣的知名度可能不如梵谷,不過2004年荷蘭人自己票選的「最偉大的荷蘭人」名單中,林布蘭排名第9,還小贏梵谷一個名次呢~


▲「崔萊頓吹海螺(Triton Blowing a Conch Shell)」,作者 Adriaen de Vries。
崔萊頓是希臘神話中海之信使,海神波賽頓的兒子,他會把海螺當號角吹以揚起海浪。
這青銅雕像原本是丹麥腓特烈堡宮前的噴泉雕塑之一,1659年被瑞典當成戰利品帶回斯德哥爾摩。


▲「Bacchus Finding Ariadne on Naxos」,作者 Adriaen de Vries。
Bacchus是神話當中的酒神,宙斯的兒子,某天在納克索斯島(Naxos)發現正在沈睡中的克里特國王之女 – Ariadne,立刻愛上她(當然也想X她),右下角還有愛神邱彼特在搧弄。


▲「宴會靜物(Banquet Still Life)」,作者Adriaen van Utrecht。


▲「冬季景觀與滑冰者(Winter Landscape with Ice Skaters)」, 作者Hendrick Avercamp。


▲「林布蘭肖像(Portrait of Rembrandt Harmensz van Rijn)」,作者Jan Lievens。
「楊·列文斯(Jan Lievens)」是跟林布蘭同時期的畫家,兩人是朋友也是競爭對手,繪畫風格也相互影響。
當他幫林布蘭畫這張肖像的時候,林布蘭才22歲(年輕真好 T__T)。


▲「倒牛奶的女僕(The Milkmaid)」,作者Johannes Vermeer(1632-1675),完成於1660年。
「約翰尼斯·維梅爾(Johannes Vermeer)」是荷蘭黃金時代另一位重量級的畫家,擅長精細地描寫一個限定的空間,優美地展現物體本身的光影效果、人物的真實感與質感。
這幅畫好像在學生時代的歷史還是美術課本出現過(遠目……….),反正也是來國立博物館必看的名作。


▲其實這幅畫很小一幅說………,長寬只有45.5×41公分,比小熊的頭大一點而已 :P。


▲接近5點時館方就開始廣播請大家往出口移動,正中央展示廳「Gallery of Honour」上的人潮漸漸散去。
啊!!最裡面的「夜巡」前面突然變得好空曠,此時不去拍照更待何時?衝啊~~~~


▲Oh~Ya!!夜巡與我 ^___^y,敲開心的。
當然拍完後在工作人員的緊盯之下我們趕緊離開。

 


▲雖然展示廳只開放到17:00,但是咖啡廳和紀念品店會營業到18:00。


▲紀念品店(Rijksmuseum Shop)。


▲好可愛的米飛兔(Miffy),不過想想家裡已經一堆熊了還是不要再亂買。

 

國立博物館從2003年開始曾進行一場全面性的大翻修,工程持續了10年,直到2013年4月才以嶄新的面貌重新開幕,所以我們2013年10月前來算是相當幸運。
為了讓民眾知道國立博物館即將重新開幕,館方特地拍了一個廣告,宣告「我們的英雄回來了(Our Heroes are Back)」。
大家看完這個廣告後,一定會發出會心一笑,更加地喜歡荷蘭人 :P。

 


▲我的阿姆斯特丹旅遊地圖。

 

【相關連結】
國立博物館(Rijksmuseum):https://www.rijksmuseum.nl/en



上/下一篇文章:

Facebook 留言
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