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北京】暮鼓晨鐘 – 鐘樓.鼓樓

今天昰我在北京的倒數第二天,明天早上就要搭機回台灣了
老實說,之前幾天我的情緒一直是比較緊繃的,心裏一直惦記著我還有哪一個世界遺產還沒去看
直到昨天遊完長城和十三陵後,總算放下心中的石頭,開始以輕鬆的心情度過在北京的時光
早上睡到自然醒,中午去地鐵5號線高架段瞧瞧,之後來到了2號線鼓樓大街站打算去鐘樓和鼓樓

 


▲出了地鐵站後,有個一群幼兒在捉迷藏的雕塑,相當傳神呢~


▲舊鼓樓大街,這個「舊」字的簡體跟繁體版差得還真是多啊~


▲北京街頭常見的書報攤,有的還兼賣一些罐裝飲料
因為北京的便利商店不若台灣普遍,更沒有清心、快可立、五十嵐,有時在路上口渴,我都是在書報攤買飲料來喝


▲偶遇辣妹一名,感覺有點日本風


▲公共衛生間的造型跟此區域的古街風格還頗搭配


▲兵馬俑,在某家餐廳門口

如果夜深人靜的時候來,應該會覺得很恐怖吧~


▲北京街頭隨處可見的精神標語
啥是西城呢?這一帶屬於北京市行政劃分下的西城區


饃王和米婆婆
這是啥呢?原來是饃王 + 米線婆婆
饃(ㄇㄛ、)是西北方的特產,過橋米線是雲南的知名小吃

這家小店感覺蠻有特色的,剛好肚子也餓了,就進去試看看吧~


▲裡面空間也不大,菜單都在牆上的彩色圖片中
因為過了午餐時間,所以客人不多,只有一對小情侶在用餐


▲我點的是「米婆婆富貴過橋米線」,算是豪華級的,但也才22元而已

這種擺盤一看很明顯就不像中原的菜式,但蠻賞心悅目的
剛端上來的時候就跟圖片一模一樣,只是我還來不及拍照,服務阿嫂就倏地把它們倒進那鍋滾燙的湯中


▲煮熟後,有濃濃的豬肉味,雖然我並不喜歡豬肉,但吃進嘴裡那種味道就不見了
米線的口感跟台灣的米苔目類似,QQ略有咬勁
湯頭非常的油,北京的食物一般都是油又鹹

▼這兩樣是不用丟到鍋裡煮的點心,留到最後吃
右邊是雲南道地小吃,形狀像冬蟲夏草,但我想不可能會是蟲草,那可是很貴的
外面裹覆一層糖霜,咬起來有點硬有點韌又乾乾的,並不算好吃,但我還是全部吃光了

▲看似小月餅,咬一口後,餅皮非常紮實,有濃濃麵粉香
中間包的是肉燥乾,完全不帶肥肉,很對我的味口
我猜這餅應該就是饃的一種吧~

吃飽後,再走一小段路就到了鐘鼓樓


▲一整排人力三輪車


鐘樓
鐘樓和鼓樓建於明永樂18年(1420),主要任務當然是準確地向全城報時


▲買了10元的門票後,先爬一段超級陡的階梯直達上面的平台


▲這兒有一口大銅鐘,鑄有「永樂年、月、吉日制」印記
鐘體高5.55公尺,直徑3.5公尺,壁厚12-24.5公分,重63噸,堪稱古鐘之王

古時候把每夜分為5個更,1個更就是1個時辰,相當於2個小時
19時到21時曰「定更」,21時到23時曰「二更」,23時到1時曰「三更」,1時到3時曰「四更」,3時到5時曰「五更」,又稱「亮更」
定更和亮更報時皆先擊鼓後撞鐘,二至四更則只撞鐘


▲欄杆外可以眺望北京市區風光


▲老胡同,老房子,但是很有味道


▲新北京大舉入侵,老北京還能抵擋多久呢?


▲對面就是它600年的好兄弟-鼓樓,紅色的外表明顯和灰色的鐘樓大異其趣


▲鼓樓的門票比較貴,要20元


▲也是ㄧ段非常陡的階梯,每個爬到上面的人都是氣喘吁吁


▲上面的空間比鐘樓大很多

鼓樓原有25面更鼓,包括象徵24節氣的群鼓,和1面主鼓
不過在八國聯軍入侵時,都被破壞光了,現除了主鼓外,其它都是複製品


▲殘存的主鼓,看起來頗為淒涼,但它是八國聯軍侵中的歷史見證者
鼓面直徑1.4公尺,鼓高2.22公尺,係整張牛皮蒙製


▲剛好遇到擊鼓表演,不過蠻短的,大概兩三分鐘而已


▲外面陽台也比鐘樓的寬敞很多


▲鐘樓和鼓樓都位於北京的皇城中軸線上,遠處就是景山公園,從這裡連通那裏的筆直道路是「地安門外大街」

One Night in 北京這首歌詞裡多次提到的地安門,我想應該就在這附近吧~


▲東南方的一大片老胡同


▲地安門外大街


▲這些屋頂應該都有整修過吧~
老房子,不是只能拆掉,只要定期更新拉皮,反而能變成吸引遊客的觀光資源


▲對面的鐘樓,相距約100公尺而已

幾百年來,鼓樓擊鼓定更,鐘樓撞鐘報時,日日循環不已
暮鼓晨鐘,不僅督促了老北京人的起居勞作,也化為人們腦海中最深刻的-鄉愁的聲音



上/下一篇文章:

Facebook 留言

發表留言